“別出門!你的雞我來養!”
幾天前,陳埭鎮海尾村第三網格志愿者看到轄區一位老婆婆出門喂雞,趕緊上前阻止,并自告奮勇地跑進雞舍,擔起了喂雞的任務。
“只要你不出門,我們什么都能幫。”在晉江的疫情防控中,從市鎮村到一線黨員干部、醫護人員、基層工作者、公安民警及志愿者,第一時間“快節奏”地動起來,讓生活物資管夠,讓運轉配送到位,讓用藥就醫有保障,讓特殊人群需求有著落,全力以赴保障著居民的“慢生活”。
“糧草先行”保供應
清晨6點多,力豪配送倉庫里已是一派繁忙。各種新鮮的肉類和蔬果,一一打包后正等待裝車配送。一袋袋物資都是居民訂購的“保供套餐”。
“1斤肉、1斤油麥菜、一顆白菜、一大顆花菜、10個雞蛋、6根茄子,還有姜蒜等配菜,只要50元,種類齊全又新鮮。”昨天中午12點,位于池店的泉商公館5號樓劉女士整理好剛收到的菜,拍照發到業主群。
這些菜,是劉女士前一天在“愛晉江美好生活平臺”惠民保供專區購買的“保供套餐”。前一天下午5點前訂購,隔天12點一線志愿者就送貨上門了。
上述“保供套餐”面向陳埭鎮、池店鎮等區域開放,上線三天,已預訂7717份。
只有市民群眾的“菜籃子”“米袋子”貨足價穩,足不出戶、人不出區的管控措施才能落實到位。疫情發生以來,晉江確定47家重點保供單位,11家大型商超及5家生鮮電商企業實行無接觸配送,制定44種生活必需品標準化套餐,保障群眾基本生活需求。
昨日下午1時,一輛大貨車駛進陳埭鎮桂林村,英林鎮支援的6000箱泡面、3000箱面包、6000件香腸等生活物資及5萬個N95口罩、800件防護服、1000件隔離衣等防疫物資送抵。
連續兩個晚上,桂林村村民及來晉務工人員都收到了來自英林鎮的愛心物資。“昨天收到一箱泡面、一箱小面包、兩包香腸,今天再次收到一箱泡面。特別感謝英林的厚愛!”網格群里,道謝的信息再次刷屏。
另一邊,內坑鎮赴陳埭鎮橫坂村工作專班組織籌集的首批3000份已分揀分裝的生活物資“保供套餐”也已抵達。在晉江開展“愛心接力同心抗疫”新晉江人關愛行動的基礎上,11個馳援陳埭的鎮街,第一時間籌集物資,為封控區群眾做足生活物資保障。
“開開門,我們給你送菜來啦!”3月30日,居住在池店鎮仕春村的新晉江人先運正拿著手機線上選購時,聽到志愿者的敲門聲。
先運一開門,眼前的志愿者拎著裝有牛奶、泡面的“愛心包”和一籃子蔬菜,讓他喜出望外。原來,“愛心包”是晉江政府準備的物資,蔬菜則是村里愛心人士購買贈送的。
“很暖心也很感動,來晉江8年了,經常能感受到晉江對我們的關心。”先運連連道謝。
從政府的“保供套餐”“關愛行動”,到市民群眾的愛心捐贈,晉江備足“糧草”,全力戰“疫”。
跑腿小分隊直達“最后一米”
又一批民生物資運到了陳埭海尾村。
一趟趟搬運、一份份送入群眾家中……昨日中午12時,海尾村第三網格的工作人員和志愿者們忙碌起來。
海尾村第三網格突擊隊隊長劉錚銘介紹,該網格共有1397人,其中新晉江人1092人。每次分發物資,隊員和志愿者們都會按此前排摸的情況,分組入戶,將生活物資送到每一個群眾手上。
3月30日,4輛裝滿物資的貨車從深滬鎮柳山村黨群服務中心出發。3個網格、7支小分隊,黨員志愿者、巾幗志愿者、平安志愿者等齊上陣,為每戶均送去10斤米、10斤蔬菜、30個口罩。
為群眾提供代買物資、送貨上門等服務,也發生在內坑鎮砌坑村。疫情管控期間,該村兩委、網格員、黨員義工成為回應村民需求的“第一站”。砌坑村常務副主任尤汀水說,目前,村兩委、網格員保持電話24小時暢通,村民如果有就醫、購藥等需求,可以隨時打電話,村里會第一時間安排。
群眾收到物資,才是打通生活物資配送的“最后一米”。在生活物資派送上,晉江第一時間組建村(社區)網格微信群,推行“居民業主群下單+片區網格員統計+超市(食品企業)集中采購+片區網格員(志愿者)分送到戶”的閉環配送模式,確保物資配送到位。
從田園、畜欄到市民的餐桌,民生物資需要一路綠燈。
“你好,請出示健康碼,48小時核酸證明。”昨日下午,在池店高速出入口,交通查驗點的工作人員揮舞著指示牌,示意車輛停下后,為司乘人員測量體溫,并查看相關通行證件。確認無誤后,消殺人員對車輛進行消殺后,準予通行。
疫情期間,晉江市疫情防控指揮部交通檢疫組進一步規范交通查驗工作,以確保醫療物資、民生物資、重要生產生活物資運輸車輛以及垃圾清運、水電油氣、運鈔車等城市運行保障車輛及人員有序通過。
晉江五個高速出入口查驗點中,池店、泉州南還設置了核酸檢測區,方便司機做核酸檢測。“如貨車司機到了晉江,可在高速出口就近做核酸,等返程時,就有最新的核酸檢測結果作為憑證。”晉江市交通綜合行政執法大隊三中隊中隊長蔣增權說。
用藥就醫守住“生命線”
3月28日,一場村干部和醫生的“凌晨之約”又在池店鎮御輦村上演了。
村民蘇明麗年事已高,患有高血壓和糖尿病。池店成為封控區,自己的藥又吃完了,怎么辦?她第一時間求助村黨總支書記曾煥銘。
“別著急,我們一定會幫你拿到藥的。”曾煥銘回答得很肯定。
為什么村干部如此有把握?其實,蘇明麗的問題,也是御輦村不少老人遇到的問題。高血壓、冠心病、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,藥不能停!
早在蘇明麗求助之前,曾煥銘就聯系過池店衛生院副主任醫師李萬輝。李萬輝應允,每天半夜下班后與曾煥銘碰頭,根據患者情況現場開方。
就這樣,每日凌晨,李萬輝都會開藥方交給曾煥銘;隔天,曾煥銘拿著通行證到藥房為老人拿藥,再送藥上門。如今,兩人的“凌晨之約”已經有9天了,即便是大雨傾盆,兩人也從未失約。
“醫生、醫生,我的孩子昏迷了!”前幾天,在新塘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,一名6歲兒童被緊急送來。
入黨積極分子、外科負責人陳少聰正駐點留守,他立即對孩子進行救治。原來,孩子是1型糖尿病患者,居家期間有感冒癥狀,進食較少,注射日常治療劑量的胰島素后,出現了低血糖,陷入了淺昏迷。了解情況后,街道、社區為孩子開辟綠色通道,緊急送醫。
陳少聰當即對孩子實施吸痰保持呼吸道通暢等一系列救治,孩子的情況穩定下來。此時,晉江市綠色通道也已聯系好,孩子很快被順利轉診。
保障居民用藥就醫,事關百姓生命健康安全。疫情發生后,晉江建立封控區應急醫療保障服務體系,按照普通疾病上門服務、特殊疾病分流就診、特殊患者摸排建檔,分類解決群眾就醫需求。
關愛“一老一少”特殊群體
“感謝叔叔阿姨的關心和幫助,有你們在,我不孤單。”
昨日中午,陳埭鎮涵埭村12歲的小立(化名)又收到了村里志愿者送來的午餐,臉上泛起幸福的笑容。
小立生活在單親家庭,隨父親租住在涵埭村一處民房二樓。約一周前,他的父親因外出工作被隔離,小立也短暫地成為“留守兒童”。
隨著全鎮實行封控管理,涵埭村充分發揮網格化管理作用,組織志愿者全面開展上門服務工作。
“入戶過程中,我們發現了這名獨居的男孩,并第一時間跟他的父親聯系,進一步了解情況。男孩的情況比較特殊,應該給予重點關注。”負責該網格的村干部李瑪利說,經了解,隔離之初,男孩每天靠吃泡面維持生活;全鎮劃為封控區后,網格員在入戶時發現,他的住所食品物資已剩不多,于是立即組織志愿者送來牛奶、面包等。
“男孩比較內向,但很獨立、很樂觀。近幾天,村里組織采集核酸時,小立都很配合。”李瑪利介紹,村里每天都會組織網格員和志愿者上門,及時了解他的生活,給予安撫和鼓勵,保障他的生活需求,并按時配送午餐和晚餐。
“一老一小”牽動著每一個家庭。
昨日,池店鎮唐厝村工作人員來到83歲許碧昌租住的房子內,為她送去大米和蔬菜。
“麻煩你們多多關注老人情況,任何事情任何時間都可以第一時間和我們聯系。”臨走之前,工作人員找到老人的鄰居,不忘囑咐幾句。
許碧昌是四川人,年事較高又有嚴重耳背。她的兒子所在工廠實行封閉管理,無法前來照看老人。
“此前做人口普查時,村里就掌握了所有老人的信息,目前村中獨居的老人共兩位,其中就有許碧昌老人。這次疫情突發,村里就一直關注著他們的情況。”每天村里為防控人員準備工作餐時,也會為老人備上一份。老人是否按時吃飯,成為村委會工作人員每天記掛著的一件事。
?。ㄓ浾卟趟逛燮纪踉妭S海蓮蘇明明黃偉強施蓉蓉)